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约 1604 字大约 5 分钟
2025-02-24
商品经济的基本概念
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用于交换的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指商品的两个核心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 二者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对立性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 统一性表现为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其中,使用价值是 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劳动的二重性
- 劳动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产生使用价值;
- 抽象劳动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能够产生价值。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正确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 劳动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
-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指单位商品价值量。
-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 比。
-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 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 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 价值规律的地位: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货币
- 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 货币经过了实物货币(贝币、绸缎、粮食)——> 金属货币(金银铜)——> 代用货币(交子)——> 信用货币(人民币)的演变。
- 纸币不是货币,而是货币符号,由国家行政强制力作为保证。
-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 马克思。
-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 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货币的首要职能是价值尺度。
-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并 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 常见考法:价值尺度的常见考查方法 —— 标价;流通手段的常见考查方法 —— 一手交 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的常见考查方法 —— 赊购赊销、租金、工资、税款、还债。
- 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资本主机经济制度的本质
- 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它体现的是资产阶级对工 人阶级的剥削。
-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由于工作日的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全社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 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 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不变资本(c)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不会带来剩余价值),包括:原材料、机器设备、 厂房等。
- 可变资本(v),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价值增殖(可以带来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只有 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永远大于利润率。
-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 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 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 出发点的全过程。
- 资本周转:指周期性的资本循环。余价值必须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来取得,所以产业 资本完成一次循环后,又会马上开始新的循环,周而复始。
- 按照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
- 固定资本是指用来购买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 本,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反复发挥作用;
- 流动资本是指用来购买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的不变资本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 生产资本,在实物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